19世纪初,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一旦觉醒,将会震荡整个世界。”这就是很著名的“睡狮论”。无论民族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都愿意谈到过去曾经的辉煌,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1000年前,整个西方仍处于蒙昧时期,中国则是北宋开国不久,到中国的一个不知名的西方人的游记《光明之城》中记录了刺桐(今福建泉州)的一片繁荣升平景象;到元代,另外一个知名的马可·波罗留下的《东方见闻录》,更是把中国的荣华富贵之气远播欧洲,形成一股东方热。1820年,整个西方人口占全球14%,财富只有全球总量的25%,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则占了全球财富的58%。中间自然是经历了很长一个阶段,用另外一组数据来说明也许可以掩饰那些让人不愿意再提起的屈辱:到1950年,西方人口占全球17%,财富达56%,亚洲的人口与财富比例则分别为66%及19%。
我们先以一组花边新闻来看看新世纪的中国人在世界上的表现,也许可以从过去的辉煌和屈辱中走出来,以相对轻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国际竞争和融合。2000年初春,巩俐将出任柏林影展评审团主席,德国电视台和明镜周刊于1月21日赴港专访巩俐,并将在柏林影展前后推出;将于4月8日至15日在威尼斯东北方的Udine举行的FarEastFilm则将为主演了《少女小渔》、《美丽在唱歌》和《征婚启事》的刘若英办一个专题展;法国水城亚洲影展也将让舒淇带着《玻璃之城》出席盛会。过去的欧洲影展都欣赏反映中国原始落后的风情式影片,那些获奖的导演还不时地被比较敏感和激进的人骂几句迎合外国人的口味。新千年伊始,中国美女登陆欧洲,西方人不再猎奇,而是老老实实来感觉东方女性的魅力,能否算得上一种崭新的表现?
根据最乐观的推断,到2025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而整个亚洲的财富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则将增至55%到60%之间,欧美减至20%至30%。经济是文化的载体,这个论题会引发一定的争论。但经济实力决定了文化的传播方式,相信如同足球比赛的主客场制度一样容易让人理解。政府的统计数字表明,日本学汉语的人数目前已超过100万,从1996年开始,日本把汉语正式列入大学入学考试科目;在法国,1998年开设中文课程的大学达到27所;在韩国,汉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美国政府1994年把汉语列为大学入学考试的一项自选科目。有人说,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会成为信息时代INTERNET上的主流语言,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最熟悉的母语能够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语言,但我们不需要当年的传教士学习汉语的那种热情,他们是居高临下地来救赎,我们宁愿今天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来中国赚钱。因为中国人学英语去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的确为自己赚到了不少钱,虽然这与为美国创造的财富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到去年为止,硅谷已有2775家公司由华人或印度人工程师主持,员工人数为25万8千。另一项调查说,1/5的硅谷工程师具有华人血统。有人预计,到2001年,在硅谷的总裁中,将有17%是华人。也许很多人对杨致远和“雅虎”的名字比较熟悉,而对李信麟、张忠谋、徐大麟、施晨阳、陈宏、姚勇这样一些硅谷的中国元老和新锐的名字还很陌生。但是否成为传媒英雄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成功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作为国家和民族,责任却是给自己的人民,也给其他国家的民众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才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主动传播出去。
回头看中国这头睡着了的“狮子”,经济、文化、科技,就如同狮子的鼻子、眼睛、耳朵,都在慢慢地翕动、睁圆、凝听,而狮子的心脏,每一个中国人,是否准备好了强有力的搏动,现在,还是一个美丽的谜语。